近年来,位于能仁寺内的大胜塔塔身因受风雨侵蚀严重,部分石构件与砖体存在掉落风险,严重威胁到文物本体及寺内僧人与游客的人身安全。2022年3月4日,九江市文物保护中心经报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,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组织具备相关资质的古建专业团队,开始对大胜塔进行封闭式维修。维修过程中,九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严格按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,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。维修期间,还邀请本市的国家级古建专家到现场,就维修过程中的一些专业技术问题进行指导。
大胜塔又称能仁寺塔。原为佛舍利塔。座落于九江市庾亮南路 168 号。据危素《江州路能仁寺三门记》载:“江州城南有浮图,东魏天平二年沙门祖道瘗佛舍利。”天平二年即为南梁朝 大同元年(535 年)。宋重建。明洪武 12 年(1379 年)重修,历宋至清屡有修茸,据《九江府志》记载:明洪武十二年,永乐十一年宣德二年,弘治、嘉靖年间都曾维修,根据塔砖铭文,明万历十三年间曾有较大维修。《德化县志》记载:明崇祯甲戌,备兵王思任重修;清咸丰年间遭兵火毁其三级,同治十二年巡道白景福率邑人重建,并于塔底正门嵌有“重建大胜宝塔碑记”一块。该塔平面呈六边形,座东向西,通高 42.38 米,石斗拱、石挑檐,为七级楼阁式砖塔。塔体厚实,砖砌叠涩平座,石构腰檐斗拱,砖砌六角转圆攒尖顶,金属塔刹,铸造精美,塔正门向西偏南。底层供奉释家佛像。壁内采用宋塔常见“木骨”做法;二层以上采用错层辟门,克服了唐塔因垂直辟门而造成门上部应力过于集中,而导致塔体纵向裂缝弊端。每层六面均有门,三实三虚,塔内有砖砌台阶,可盘旋而上。整座塔采用门梯组合的“上下斜向穿壁绕平座式”的登塔方式。这种登塔方式,在我国现存古塔之中尚属少见。塔的各层平座与塔檐分离,砖砌叠涩平座,石构腰檐斗拱,砖砌六角转园攒尖顶,金属塔刹。塔门左侧有清同治十一年(1872 年)九江关督白景福撰写的《重修大胜宝塔碑记》一方。在大胜塔的西南侧分别座落着能仁寺古建筑群:有气势雄伟的“大雄宝殿”,以及金刚殿、铁佛殿、左右禅房及藏金楼等古建筑。此外,寺内原有“汉阳桥”、“飞来石船”、“雨穿石”、“冰山”、“雪洞”等七景,现大部分遗迹尚存。寺院建筑整体依坡就势,布局显得自然宽宏幽深。
195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,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此次维修前,鉴于塔身过高,为确保施工及文物主体安全,经过多次研究尝试,决定采用底层用6排,每9米一次递减一排的方式搭建脚手架,最大程度保证脚手架本身的稳定性,所有钢管不接触塔身,避免施工或大风天气脚手架摇晃、移位对文物主体带来破坏。有效的保证了施工安全及便利,从而保证了施工质量。也为今后的文物维修提供了宝贵的施工经验。
信息来源:九江市文物保护中心 虞慎华